티스토리 뷰

관련 논서

임시 대승기신론 공부

블로그스타 2019. 9. 21. 18:18

論曰: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,是故應說。說有五分:云何為五?


 


一者、因緣分,二者、立義分,三者、解釋分,四者、修行信心分,五者、勸修利益分。初說因緣分。


 


問曰:有何因緣而造此論?答曰:是因緣有八種。云何為八?




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

 



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




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




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




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




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




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




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




有如是等因緣,所以造論。


 


問曰:修多羅中,具有此法,何須重說?


 


答曰:修多羅中,雖有此法,以衆生根行不等,受解緣別。


 


所謂:如來在世,衆生利根,能說之人,色心業勝,圓音一演,異類等解,則不須論。若如來滅後,或有衆生,能以自力,廣聞而取解者。或有衆生,亦以自力,少聞而多解者。或有衆生,無自智力,因於廣論而得解者。亦有衆生,復以廣論文多為煩,心樂總持少文,而攝多義,能取解者。如是此論 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


 


已說因緣分,次說立義分。


 


摩訶衍者,總說有二種:云何為二?


 


一者、法,二者、義。


 


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;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;依於此心,顯示摩訶衍義。何以故?是心真如相,即示摩訶衍體故;是心生滅因緣相,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。


 


所言義者,則有三種:云何為三?


 


一者、體大,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;


 


二者、相大,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;


 


三者、用大,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。一切諸佛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。


 


已說立義分,次說解釋分。解釋分有三種:云何為三?


 


一者、顯示正義;


 


二者、對治邪執;


 


三者、分別發趣道相。


 


顯示正義者,依一心法有二種門:云何為二?


 


一者、心真如門,二者、心生滅門;


 


是二種門,皆各總攝一切法。此義云何?以是二門不相離故。


 


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所謂:心性不生不滅。一切諸法,唯依妄念而有差別,若離心念,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。是故一切法,從本已來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。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以一切言說,假名無實,但隨妄念,不可得故;言真如者,亦無有相。謂言說之極,因言遣言,此真如體,無有可遣,以一切法悉皆真故。亦無可立,以一切法皆同如故。當知一切法不可說、不可念故,名為真如。


 


問曰:若如是義者,諸衆生等,云何隨順,而能得入?


 


答曰:若知一切法,雖說無有能說可說,雖念亦無能念可念,是名隨順。若離於念,名為得入。


 


復次,此真如者,依言說分別,有二種義。云何為二?


 


一者、如實空,以能究竟顯實故;


 


二者、如實不空,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。


 


所言空者,從本已來,一切染法不相應故。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,以無虛妄心念故。當知真如自性,非有相,非無相,非非有相,非非無相,非有無俱相、非一相,非異相,非非一相,非非異相,非一異俱相。乃至總說,依一切衆生,以有妄心,念念分別,皆不相應,故說為空。若離妄心,實無可空故。所言不空者,已顯法體空無妄故,即是真心;常恆不變,淨法滿足,則名不空。亦無有相可取,以離念境界,唯證相應故。


 


心生滅者,依如來藏,故有生滅心。所謂不生不滅,與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名為阿梨耶識。此識有二種義,能攝一切法,生一切法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覺義,二者、不覺義。


 


所言覺義者,謂心體離念。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,無所不遍,法界一相;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。依此法身,說名本覺。何以故?本覺義者,對始覺義說。以始覺者,即同本覺。始覺義者,依本覺故,而有不覺,依不覺故,說有始覺。又以覺心源故,名究竟覺;不覺心源故,非究竟覺。此義云何?


 


如凡夫人,覺知前念起惡故,能止後念令其不起。雖復名覺,即是不覺故。如二乘觀智,初發意菩薩等,覺於念異,念無異相。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,名相似覺。如法身菩薩等,覺於念住,念無住相。以離分別麤念相故,名隨分覺。如菩薩地盡,滿足方便,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。以遠離微細念故,得見心性,心即常住,名究竟覺。


 


是故修多羅說: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,則為向佛智故。又心起者,無有初相可知,而言知初相者,即謂無念。是故一切衆生,不名為覺。以從本來念念相續,未曾離念,故說無始無明。若得無念者,則知心相生、住、異、滅;以無念等故,而實無有始覺之異。以四相俱時而有,皆無自立,本來平等,同一覺故。


 


復次,本覺隨染分別,生二種相,與彼本覺不相捨離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智淨相,二者、不思議業相。


 


智淨相者,謂依法力熏習,如實修行,滿足方便故。破和合識相,滅相續心相,顯現法身,智淳淨故。此義云何?以一切心識之相,皆是無明。無明之相,不離覺性,非可壞,非不可壞;如大海水,因風波動,水相風相,不相捨離,而水非動性;若風止滅,動相則滅,濕性不壞故。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,因無明風動,心與無明,俱無形相,不相捨離,而心非動性;若無明滅,相續則滅,智性不壞故。


 


不思議業相者,以依智淨,能作一切勝妙境界:所謂無量功德之相,常無斷絕。隨衆生根,自然相應,種種而現,得利益故。


 


復次,覺體相者,有四種大義,與虛空等,猶如淨鏡。云何為四?


 


一者、如實空鏡,遠離一切心境界相,無法可現,非覺照義故。


 


二者、因熏習鏡:謂如實不空。一切世間境界,悉於中現,不出不入,不失不壞,常住一心,以一切法,即真實性故。又一切染法,所不能染,智體不動,具足無漏,熏衆生故。


 


三者、法出離鏡,謂不空法,出煩惱礙、智礙。離和合相,淳淨明故。


 


四者、緣熏習鏡,謂依法出離故,遍照衆生之心,令修善根,隨念示現故。


 


所言不覺義者,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,不覺心起而有其念;念無自相,不離本覺。猶如迷人,依方故迷;若離於方,則無有迷。衆生亦爾,依覺故迷;若離覺性,則無不覺。以有不覺妄想心故,能知名義,為說真覺;若離不覺之心,則無真覺自相可說。


 


復次,依不覺故生三種相,與彼不覺相應不離。云何為三?


 


一者、無明業相,以依不覺故心動,說名為業;覺則不動,動則有苦,果不離因故。


 


二者、能見相,以依動故能見,不動則無見。


 


三者、境界相,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,離見則無境界。


 


以有境界緣故,復生六種相。云何為六?


 


一者、智相,依於境界,心起分別,愛與不愛故。


 


二者、相續相,依於智故,生其苦樂,覺心起念,相應不斷故。


 


三者、執取相,依於相續,緣念境界,住持苦樂,心起著故。


 


四者、計名字相,依於妄執,分別假名言相故。


 


五者、起業相,依於名字,尋名取著,造種種業故。


 


六者、業繫苦相,以依業受果,不自在故。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,以一切染法,皆是不覺相故。

공지사항
최근에 올라온 글
최근에 달린 댓글
Total
Today
Yesterday
링크
«   2025/04   »
1 2 3 4 5
6 7 8 9 10 11 12
13 14 15 16 17 18 19
20 21 22 23 24 25 26
27 28 29 30
글 보관함